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2015年11月10日19:22:53 星期二

手机黔讯官方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城市 > 黔东南

黔东南:当传统遇上科技 产业绽放新花

3月16日,记者从东南州科技局获悉,黔东南高新区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公共平台生产线已完成厂房装修,所有设备均已到位,试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平台完全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该州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能力。

该平台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传统工艺产品中试生产线,设备共计20台;现代3D数字打印生产线,设备共计8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借助该平台,该州后期将孵化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族特色科技企业,以及培养一批富含现代科技知识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

“目前,平台正与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等旅游景区、企业对接,如景区门票将用3D打印制作而成,增加门票的收藏价值。此外,平台也将重点开展文创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特别是富有民族特色的银饰类产品。”黔东南州科技局科技人才科科长姚鹏说。

针对民族传统工艺产品企业小、散、弱的现状,黔东南州积极搭建创新创意平台,借助现代科技和先进生产工具对其进行产业升级。争取到1000万元省级科技资金和1000万元州级工业发展资金打造的黔东南高新区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公共平台,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是该州的十大工业产业之一。近年来,黔东南州积极将苗绣、蜡染、银饰锻制等产业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为产业发展赋予新动能。

其中,黔东南州科技局立足本土优势,把民族特色产业纳入科技项目重点支持对象,积极推荐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级科技计划、省级服务业发展十大工程等科技创新项目。

2021年,贵州绣之魂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申报的《丝线上浆及苗绣规模化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等5个苗绣、蜡染、银饰项目获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获支持资金267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221万元投入民族特色产品产业研究。

科技人才是支撑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年来,黔东南州大力推进科技人才领域改革,《黔东南州科技人才“蓄水库”建设管理使用办法(试行)》于2021年印发,并通过“蓄水库”的方式集聚民族文化领域科技人才,再以“科技特岗”形式把人才精准选派到相关企业开展服务,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价值。

此前,黔东南州科技局开展了全方位调研,形成《黔东南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调研报告》,重点把民族医药、刺绣、蜡染、银饰锻制技艺类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纳入“蓄水库”入库对象。

黎平县彦婷手工刺绣坊总经理陆永江,既是省级科技特派员,也是非遗传承人。为发展壮大刺绣产业,她在黎平县城创办手工刺绣坊,并在黎平岩洞、铜关、肇兴、高屯、蒲洞、地西、双江等7个地方建立侗绣基地,将传统手工技艺传授给当地村民,带动3000多名农村女性和80多名残疾人参与刺绣产业。(记者 潘晓飞)

【黔讯网版权及免责申明】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 三石天下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