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铝独大”的传统工矿区到生态宜人的产业新城,白云区始终把生态底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近年来,该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白云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立夏时节,站在麦架河畔,云天相接的美景让人心驰神往,林水交织的秀美随处可见,群众依水而居的幸福生活照进现实。
这番景象成了谢天歌微信朋友圈中热捧的“心头好”。作为白云区河长制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对这里再熟悉不过,每每到此开展沿河督查巡查,免不了随手拍下身边美景,再分享至朋友圈。
“白云区共有16条河流、17座湖库,其中麦架河是全区水流量最大的河流。”谢天歌说,近年来,得益于白云区粑粑坳片区污水治理提升改造项目、麦架污水处理厂项目、麦架河截污工程治理项目等一批又一批环境治理工程的推进,原来一条条“臭水沟”变成了如今碧波透亮的清水河,大大提高了区域水环境质量水平,营造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不仅如此,基于“智慧白云—时空大数据平台”数字底座,白云区绘制所辖16条河流、17座湖库水域专题图层,并根据责任清单建立巡河体系,自主完成了“智慧白云—清清河道”应用系统PC端和移动端的建设并上线运行。“这里面可以看到全区224个排污口基本信息、32个重要河段监测点水质监测信息,囊括了全区在建污水处理厂的项目施工信息,以及已建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质指标。”谢天歌说。
“河长巡河时,若发现垃圾倾倒和污水排放等问题,据实填写巡河台账,能现场解决的,自行作出事件处理,反之可选择上报,把情况推送给所属责任单位;区河长办将通过系统,实时督促整改单位按期整改、审核销号,实现问题闭环管理。”在谢天歌看来,河长采用“手机巡河”,每一次去都有定位,还要拍照填报,系统对发现问题的交办、受理、处置、办结等均有时效记录,不仅方便高效,而且增强了河长履职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借力大数据,肩上的负担轻了,但责任一点没减,白云区对后续的常态化环境保护从未放松。按照要求,区级河长巡河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区级责任单位、乡级河长每月不少于一次,村级河长每周巡河不少于一次。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白云区坚守生态底线,紧紧围绕省、市各级工作部署,从严从实、保质保量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
环保设施网络不断夯实。白云区大气、水、噪声、土壤、固体废物、辐射等方面环境管理均完成网络化建设,建成投用城市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环保设施。
环境保护执法不断加强。成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及监测队伍,围绕环境执法、大气环境、固危废规范化管理、环境安全风险等方面严格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巡查排查,全天候守护生态环境。
在此基础上,白云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等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以2022年环境指标为例,白云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8.6%;城市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和夜间监测总点次达标率均为100%;麦架河、小湾河、宋家冲河流域治理成效持续巩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面加强靛山、青山等生态修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5.8%。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走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泉湖公园,拾阶而上,移步换景,草木葱茏,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成为白云区生态城市文化旅游又一新名片;马鞍山公园约6000平方米的林下开放共享绿地是游人踏青的好去处,大家可以在绿地上搭起帐篷,或席地而坐,或奔跑嬉戏,体验这片美好的绿色空间……
“这里太美了。”“住在白云很幸福。”群众的口碑是实实在在的“功勋章”。
亮点:
产业“含绿” 发展“含金”
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为数寥寥,或操作设备,或检查成品,复杂的工序则交由机器完成……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里,“行云流水”般的生产场景随处可见。
作为白云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引进的重点企业,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自落地以来就以低碳、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设计和开展项目建设,从绿色原材料应用、工艺绿色化设计、先进装备使用、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等方面,着力实现对汽车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今年初,国家工信部公布了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该公司一路过关斩将,从全国众多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据悉,国家级“绿色工厂”的申报和认定有着严格的标准规范,要求工厂具备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创绿条件。“我们装备了行业领先水平的机加工生产线,高精度、高附加值,能进一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在该公司副总监兼技术质量部高级经理陈文定看来,工厂要“绿色”,能耗是关键,“比如,发动机装配完成后进入测试环节,以前是用热试技术测试,现在工艺改进用冷试技术可降低能耗30%左右。”
与此同时,厂区还运用了大量变频技术,通过高效的变频节能型空压机节省用电量,通过水循环系统把中水用于园区灌溉,有效帮助企业节能减排。“企业还专注产品研发和技术研究,目前,产品可以达到43.32%的热效率、40%以上节油率,进一步推进产品绿色化。”陈文定说。
“发动机运转后测试废气首先经三元催化器去除各类大气污染物,最后通过集气罩收集后经车间屋顶排气筒高空排放,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生产过程中对所有高噪设备进行防振基础和减振措施,厂界环境噪声排放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限值要求……”说起工厂关于节能减排的实践,随行的工作人员同样如数家珍。
成绩只是继续进步的起点。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白云区已制定出台《白云区以绿色经济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将坚持生态优先,聚焦“增绿、降碳、节能、环保”,大力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文明“四大绿色行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唱响绿色经济发展“重头戏”,显著提升“强生态”引领下的“强省会”绿色发展能级,全力建设绿色生态省会城市新中心。
七彩湖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七彩湖。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经济发展,一些企业在“我”的上游绿绮湖周边建起工厂,工业污水顺流而下,不仅让“我”蒙上一层厚厚的淤泥,还布满了各种五颜六色的生活垃圾,这就是“我”——七彩湖名字的由来。
对“我”发脾气的样子,家住白云区同心东路的刘立印象深刻:“当时,就是一条臭水塘。天气炎热,周边居民都不敢开窗,就怕苍蝇、蚊虫因‘臭’而来。”别看刘立在附近住了多年,其实那会儿觉得可憋屈了,只想搬家。
2017年,转机来了。白云区以“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景观打造”为宗旨,着手对“我”进行一番大整治:首先完成沿湖生活垃圾、湖面浮萍及水草清理,还有沿湖截污沟连通和清淤工作;紧接着,湖内清淤工程、环湖截污管、排洪渠、污水处理厂、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2018年,“我”拥有了一座再生水厂;2019年,关于“我”的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一座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生态景观用地约为8.6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4.7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生态景观公园正式开园。
从那以后,在白云区的不懈努力下,“我”与鱼苗、贝类、藻类植物等一直和谐相处,形成了完整的湿地生态链,往日那个人人怨声载道、避而远之的臭水塘,变成了一处市民游客可以亲近游览的城市景观。
现如今,刘立不仅不想搬家了,还经常带着小孙子过来看“我”,边走边说“舒服”“漂亮”。“我”还结交了水鸭子、白鹭等一众好友,大家徜徉在“我”的怀里,时而游弋徘徊,时而引吭高歌,一片“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
手记
村村端起“生态饭碗”
生态环境好,究竟能够给白云带来什么?
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师泽美举了一个例子:往年的每一个春节过后,村民如候鸟般背起行囊,前往贵阳周边区县打工,谋一份生活。随着大林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这里的“路”越走越宽,村民不再外出谋生,而是就地当起了导游,为来到村里开展研学活动的孩子们尽述个中趣味。
大林村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2019年获评“国家森林乡村”,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避暑胜地。去年以来,大林村把发展目光聚焦到中草药产业上,拟定了中医药研学旅游发展思路,相继建成中医药科普广场、大林龙头山药物园、大林药王谷,“山水人家”等农家乐民宿已成为该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沿阵地。
从点到面,再连成片,大林村是白云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缩影。如今的白云,村村端起“生态饭碗”,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多彩实践,带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