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早晨7点半,安顺市平坝区安平街道塔南社区居民何国英将两个小孩送到学校,就急急忙忙往回赶,来到同心小区楼下“安心工坊”上班。
“早中晚都要接送小孩,在这里上班自由,工作顾家两不误,‘安心工坊’真让我们安心。”何国英走进雨伞生产“鸡眼”车间工位,整理好材料,开动机器忙碌开来。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心小区安置111户搬迁户。何国英一家2018年搬迁到这里,丈夫外出务工,她在家负责照顾两个小孩上小学。“出不去远门,只能在周边打零工,时间久了心里发慌。”她说。
找一份既能上班也可照顾小孩的工作,成为何国英最大的愿望。
今年9月初,“安心工坊”落地同心小区,引进伞制作车间,盘活以前就业帮扶车间资源,于9月12日运行。制伞车间进驻后,在小区微信群发布招工信息,搬迁群众和周边居民纷纷前来报名。何国英加入报名队伍,成为一名车间制伞工人。
“刚开始还不太熟练,按计件算,一天三四十元收入。”在家门口就业,何国英相当满意。
“安心工坊”内,和何国英一起上班的40余名工人一边忙碌,一边拉家常,笑声不断。
“我们引进伞厂的几个制伞环节,负责加工制作,生产订单稳定,伞骨架和伞面制作好厂家直接运走,再运原材料过来,实现企业生产加工和群众就近就业双赢。”安心人力(贵州)数字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兰杰说。
现在,平坝区同心小区“安心工坊”月产伞骨和伞面1万打,带动搬迁群众和周边居民就近就业。
“安心工坊”,安顺市创新推出的服务在家照顾“一老一小”的群众就业线下工坊,成为“安心干”服务平台线下品牌。
去年11月,安顺市创新打造“安心干”人力资源开发和价值提升数字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帮助劳动力快速匹配企业招工岗位,配套惠民保险、技能提升、维权稳岗、家乡人文关怀等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促进外出务工群众实现更精准、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立足“安心干”服务平台,安顺市延伸线下服务,围绕不能外出就业群众居家就业、就近就业,探索打造“安心工坊”。今年4月,安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聚焦在家照顾老人、小孩群众的就业难题,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乡镇、社区一线合作开设“安心工坊”,引进企业工厂部分生产线、半成品加工流程等,以计件生产、工资日结的方式,帮助特殊群众实现“不走远、不太累、能带娃、能顾家”的就业增收。
“安心工坊”采取就业局总统筹、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其他企业支持、属地提供保障的管理模式,盘活政府类资产资源,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打造就业实训基地。
“‘安心工坊’运营以来,引进了新产业,破解群众就业与照顾家的难题,促进群众增收,激发他们干事激情,减少小区邻里纠纷。”安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广应用安心干平台工作专班负责人杨正兵说。
在西秀区蔡官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春晖小区“安心工坊”,10多位工人麻利地粘胶、打螺丝,生产儿童玩具。
“现在都忙着上班挣钱,没时间闲聊吵嘴。”春晖小区居民刘小艳已成熟练工,早上8点送完孙子上学,准时赶到厂里上班,每天上班五六个小时,激情满满,月工资1000多元。
有班上,收入增加了,避免了与邻居闲聊起争执,邻里关系、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春晖小区“安心工坊”月产儿童玩具近30万件,成品直接运往玩具厂,最终销往日本等国家。从5月投入运营以来,带动30多名群众就业。
“安心工坊”聚集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在家的搬迁群众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好去处,走出能带娃、可顾家、既增收就业新路子。
目前,安顺市已在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紫云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4个“安心工坊”,引进儿童玩具、伞、锡箔纸、药盒生产加工项目,带动300余人就业。
下一步,安顺市将持续引进产业项目,鼓励企业开设“安心工坊”,推动“安心工坊”进企业、进社区、进小区、进村庄、进寨子。结合产业需求培训工人,推动更多产业落地,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更多不能外出务工搬迁群众、农村劳动力就业。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