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本网记者 应腾)2月27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入围名单揭晓。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处墓群——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作为22个入围项目之一,将角逐中国考古界“奥斯卡”。
在入围名额里,藏着一个有趣的细节:相比以往“十大”决赛的20个名额,今年增加到了22个,可见伯仲之间,难以取舍。对此,业内用“神仙打架”来形容竞争激烈。
贵安大松山墓群发掘现场(局部)
在入围项目中,不乏网友“追剧式”关注的“郧县人”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考古突破,河北尚义四台遗址;发现目前最早的都城轴线,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出土837枚封泥和1000多个简牍的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等,实力之强、影响力之广、竞争之大。
“跻身22强是意料之中。”对于大松山墓群的入选,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并不意外,“但这一次参评,拿‘十大’并不是最终目的。”
那么,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挺进“决赛圈”,深意何在?
发掘奇迹
“这是一个发掘规模的奇迹。”
这是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建忠,在大松山墓群考古发掘线上专家验收会上,发出的一句感慨。
这样的感慨并不夸张。
在短短6个月时间里,考古人员共发掘近2200座墓葬,出土4000余件套文物。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考古发掘这种“慢工”也能快?能快吗?
大松山墓群发掘现场(局部)
实际上,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的发掘,是配合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而开展的田野考古工作。
2022年1月至5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项目建设用地进行69天“拉网式”考古勘探,发现大量古墓葬等遗迹现象。
在“项目建设时间紧、考古发掘任务重”的情况下,贵州首次以线上+线下方式,联动国内考古“大咖”和省内专家学者,对考古项目进行长达5小时的评审。
贵州首次开启“线上+线下”考古专家评审会
这看似“枯燥且长”的评审会背后,则是为基建考古质量和效率打下基础。
多个首次
2022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先后派出100多位考古专业科研及技术人员,对大松山墓群进行科学系统的发掘工作。
联合发掘,多兵种集团作战
高校组建学术和支援团队陆续奔赴贵安,在带来前沿的发掘理念的同时,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的深度参与,更使得考古发掘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除了高等院校参与发掘,我们还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都、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保中心、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科研单位进行多学科合作,开展遗存的专项研究。”周必素告诉记者,大松山墓群发掘工作,还创下贵州考古70年以来的多个“首次”——
首次以高规格方式进行基建考古评审;
首次大规模进行考古发掘、也是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墓群;
首次进行大规模专家验收;
首次委托专业监理机构,全流程实施有效监管,确保项目高效、高质完成。
墓坑内文物品类众多
其中,集结国内考古界“大咖”坐阵,对项目进行评审、验收,更被形象称为“一次基建考古的‘集团作战’”。
无所不包
经过6个月不间断发掘,大松山墓群共发掘墓葬2192座、窑址8座、灰坑1处。
其中,两晋至隋唐时期墓葬182座,宋元明时期墓葬共2010座,墓葬时代从两晋南朝至宋明时期,延续近1400年。
对此,有人比喻“这就像一部埋藏于地下,两晋南朝至宋明时期的黔中通史。”
一墓葬出土了十余枚鸡蛋,仅剩下钙质的蛋壳
而在出土的4000多件套文物中,种类可以用“无所不包”来形容——
有金挂饰、银梳背、铜釜、铜印章、铁鐎斗、四系陶罐、漆盒、玉石、纺织品,还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玻璃串珠,罕见的南朝陈太货六铢古代币等生活用品和装饰品。
大松山墓地出土的臂饰——条脱
更有意思的是,从墓葬选址和布局来看,两晋至隋唐时期墓葬与宋元明时期相比,经历了从小聚集的家族墓地,到公共大墓地的巨大转变。
“这是人口增加最直观的反映。”周必素告诉记者,从随葬品来看,宋元明时期的随葬品都是生活用品,没有发现兵器,“可见当地社会的稳定,而这也是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推行松弛有度的羁縻土司制度,从而进行有效管理的鲜活印证。”
不同时期的墓葬,将为黔中地区人口构成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大松山墓群的发掘,形象反映黔中地区的古代文化进程,为探讨牂牁郡治,“牂牁大姓”以及各个时期的社会组织、日常生活、民众信仰以及与中原文化的互动和交流等,提供了丰富素材。
接地气
如果俯视整个发掘区,看年代延续跨度近1400年的千座墓葬群,更像是在看历史的纵剖面。
而不同时期的墓葬形制、随葬品及葬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更有发展。
大松山墓群坟坝顶墓地航拍图
“比如看早期出土物,受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的影响大,它的中原文化因素较强;再看晚期的出土物,就有浓郁的地域个性,恰恰体现了不同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过程。”周必素说,正是这样丰富的细节,活化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场景,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过程。
随葬品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过程
“这是一次接地气的发现。”在考古发掘专家验收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刘庆柱,帮大家“划了关键词”。
他认为,大松山墓群的发掘,是究明历史上多民族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展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次重要考古发现。
考古,总会刷新大家对贵州新的历史认知。而越是“接地气”的发现,大家对历史的认知感觉“最真实”。
“你要说拿‘十大’重要吗?重要,但不是最终目的。”周必素坦言,重在参与,通过积极参与和努力准备的过程,也是一种历练,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进,以评促优”的目的。
贵安大松山墓群考古发掘验收会
2023年是贵州考古70年,贵州考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能在更高、更权威、影响力更广的平台上展示我们的考古工作和成果,既是对贵州考古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探索工作的检验,也树立了贵州考古人的文化自信,展示了贵州历史,宣传了贵州文化。”周必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