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香,我们约好,今天在这游子亭上接你……”11月15日下午,黔剧《腊梅迎香》开演,2022年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拉开帷幕。
黔剧《腊梅迎香》(精编版)亮相2022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开幕式
自2016年举办第一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以来,作为贵州本土戏曲剧种,黔剧已2次以开幕剧亮相艺术节,用乡音、乡味、乡情演绎贵州故事。
从《秦美娘》到《奢香夫人》,从《大学生村官》到《湄水长歌》……黔剧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不断推出新剧,一部部独具地域特色的黔剧佳作,根植于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沃土。
黔剧《湄水长歌》
黔剧,从贵州扬琴曲艺发展而来,在汲取地方其他戏曲剧种及民族民间音乐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魅力。
“黔剧姓黔,就要扎根在十七万平方公里的贵州土壤上。《秦美娘》就来自贵州侗族民间叙事歌,《奢香夫人》更是以贵州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奢香进行艺术创作,都呈现出浓厚的贵州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黔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黔剧院院长朱宏说。
“黔剧反映黔人,地方戏反映地方时代精神。”无论是历史的、民族的还是社会的,贵州这片土地上的人和故事,都在不断地前行与奋斗。而这些与时代同呼吸、与民众共命运、有血有肉贵州故事,也同样是黔剧创作的源泉和营养。
如获第十六届文华奖提名的黔剧《天渠》、入围第十七届“文华奖”终评的黔剧《腊梅迎香》,虽然故事不同、人物不同,但无一不展现着贵州人自强改变命运、奋斗创造奇迹的时代精神。
黔剧《天渠》
还有反映返乡有为、振兴乡村的《大学生村官》;浙大西迁、弦歌不绝的《湄水长歌》等等……经历70年的舞台演绎,一部部融合黔剧艺术的历史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黔剧佳作背后,满含着地地道道的贵州题材、贵州故事、贵州精神。
无论是老剧还是新剧、传统戏还是现代戏,黔剧一直进行创新发展,在剧本、舞美、表演等多方面创新改变,让其更贴近现实生活,倾注着对人性的温暖和关怀。
贵州省黔剧院与多彩贵州网开设“空中剧院”
“为寻求、拓展黔剧发展空间和宣传空间,贵州省黔剧院先后在网络、电视台等现代媒体推广和宣传黔剧文化,架起戏曲文化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朱宏看来,这为黔剧新的发展找到了突破口。
与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牵手,录制并播出《秦娘美·约逃宿洞》《叶贞·迎亲》《珍珠塔·赠塔》等12个黔剧片段,让观众认识了黔剧的精彩;2020年以来,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开展演出,最多的一场线上演出,有超过500万名观众观看……
“在坚持线下演出的同时,开辟线上阵地,推进黔剧走向‘云端’,不仅丰富了黔剧的表达方式,更与时俱进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让黔剧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朱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