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2015年11月10日19:22:53 星期二

手机黔讯官方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贵州

【乡村振兴看贵州】“冬闲田”变“增收田”贵州全力推进油菜秋冬种

多彩贵州网讯(记者 董瑶)时下,正值秋冬季油菜种植的关键时节,贵州省各地全面推进油菜种植,确保837万亩油菜种植任务顺利完成。

在遵义市播州区尚稽镇坝上村,播州区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陈德珍正指导村民抢种油菜。截至目前,遵义市已完成油菜移栽98.34万亩,近期正抢抓有利天气,如火如荼推进油菜种植。

凤冈县土溪镇村民正种植油菜。张孝敬 摄

在凯里市凯棠镇南江村,村民们正将统一发放的油菜苗移种到田间地头。“原来,地一到冬天就荒了,特别可惜。现在,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给我们村民发放育好的油菜苗,还有专业技术员指导我们一起种植。”南江村党支部书记王厚潭说。据了解,当地已将秋冬季作物种植任务逐级分解到各村,落实到主体和田块,确保完成秋冬种生产任务。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晓景乡,开沟、起垄、施肥、培土……几十个村民在田间有序移栽油菜。今年,该县计划种植油菜面积9.22万亩,预计油菜籽总产量可达1.38万吨,让“农闲稻田”变为“效益油田”。

南州油菜种植技术大比武

黔南州开展了油菜种植技术大比武和现场培训,通过以赛促训、以训促改的方式,为当地广大农民群众送去了科学、便捷、实用的种植技术。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石板村,农技人员深入油菜集中育苗示范点开展油菜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手把手教学的方式指导群众科学种植和管护油菜,确保质优高效。截至目前,该县农业农村局统一采购油菜种子12余吨、化肥300多吨,免费发放给全县92个村,覆盖油菜种植面积9.52万亩。

贵州油菜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

日前,为指导各地做好冬油菜生产各项工作,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发布贵州油菜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

一、开好“三沟”,排渍防涝

油菜收不收,关键看三沟,做好油菜田厢沟、腰沟、围沟配套是获得高产的技术关键。水田应在水稻下弯时提前开沟排水,厢沟、腰沟、围沟深度分别达到20—25厘米、25—30厘米、25—30厘米;旱地应结合播前耕整地做好三沟配套,厢沟、腰沟、围沟深度分别达到15—20厘米、20—25厘米、20—25厘米。同时,水田和旱地都应在地势较低的田埂处开挖缺口(宽35—40厘米、深40—45厘米),以便于排水顺畅。油菜生长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定期清除“三沟”中的杂物和泥土,加深加宽加固沟系,保证“三沟”畅通,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保持土壤墒情适宜,提高根系活力。对于已经发生渍害的田块,应在清沟排渍的基础上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土壤通透性,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厢面覆盖干草木灰或干细土,加快降低田间湿度

二、适期适密抢墒播种移栽,及时抗旱保苗

油菜育苗移栽适宜播期为9月10日至15日,适宜移栽期为五叶一心期,直播油菜适宜播期为9月25日至10月15日,适期播种移栽是确保冬前培育壮苗的关键。应适度增加油菜种植密度,确保产量群体,翻耕移栽密度0.5—0.8万株/亩,免耕移栽密度0.6—0.8万株/亩,直播2万-2.5万株/亩。干旱地区应在水稻收获后马上抢墒播种,充分利用稻田余墒实现油菜出苗;同时,干旱可能导致油菜出苗率下降,要适当增加20%-30%播种量,确保出苗率和基本苗。有条件的地区可用稻草、秸秆覆盖油菜行间裸露地面,每亩用量75-100公斤,以有效地减少地表蒸发,提高地温,抑制杂草生长。秸秆还田的直播油菜,应进行播后压实,提墒促苗

三、科学施肥,喷施调节剂控旺促壮

干旱天气可能导致移栽推迟,在苗床时间过长,出现高脚苗,应在油菜3叶1心期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3.2g兑水20公斤(浓度约100ppm)或5%烯效唑40g兑水20公斤(浓度为100ppm)均匀喷施叶面1次,降低株高,使茎秆粗壮,培育壮苗。应做好科学施肥,育苗移栽每亩施用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3—5公斤、氧化钾4—5公斤、硼砂1公斤做基肥,并根据移栽后油菜田间长势,于根际表土追施氮肥或复合肥1—2次。直播一般每亩施尿素2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钾肥8公斤、硼肥1公斤做基肥,有条件的地区可增施有机肥150—200公斤/亩,后期可根据苗情长势,叶面喷施水溶肥1—2次。干旱地区可采用叶面施用和结合抗旱土壤施肥双重措施促进油菜生长,施用生根型长效肥料、保水型功能肥料,幼苗期叶面喷施抗旱剂,增强耐旱性。

四、加强病虫害防控

不利天气会导致油菜营养前期积累不足,加重病害发生,播前可采取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微量元素或者微生物等包衣,提高发芽成苗率,亦可采取稀效唑、多菌灵、氢霜唑、噻虫嗪、赤吲乙芸苔等拌种,防治苗期病虫害,提高抗性,培育壮苗。同时,可在蕾苔期和初花期各喷施1次水溶性硼、磷酸二氢钾、多菌灵混合液,促进油菜生长发育。干旱条件下蚜虫、菜青虫、小菜蛾、病毒病等可能加重发生,要加强预测,密切关注虫情,在大田有蚜株率达到8%、菜青虫百株虫量达到20头—40头以上时,喷施噻虫嗪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果防治效果不好,可于5—7天后再防治一次。

【黔讯网版权及免责申明】 来源:多彩贵州网  责任编辑: 三石天下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广告
广告

合作联系邮箱:qianxun16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