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8日至9日,亚太经合组织数字减贫会议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战略行动在贵州的不断深入,数字乡村的建设正有序推进,
数字农业、数字生活正在贵州逐步建设完善。即日起,多彩贵州网集中推出系列报道“数字减贫”,聚焦贵州在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减贫过程中的探索与成效。
本网记者 彭典 杨昌鼎
“去年100多万的年产值,其中70%的订单都是通过直播带货,一场直播,交易额可达8万元。”6月6日,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说。
化屋村,过去叫“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山势雄奇、水域宽广、风景如画,被誉为“乌江源百里画廊”。
化屋村
近年来,随着化屋村基础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手机成为村民的必需品,开网店、直播带货成为村民的新选择,农特产品插上“电商翅膀”飞出大山走向全国,村民生活有了新飞跃。
现如今,化屋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400元左右提升至2020年的1.15万元。
2019年11月,返乡创业的杨文丽创办化屋村扶贫车间。从最初的10人团队、5台刺绣机,发展到如今的27名员工、20台机器,去年产值100多万元。
杨文丽告诉记者,一件手工绣的苗绣服饰能卖上万元,机绣的也能卖到2000元,但以前销路不畅,收入并没有很多,为拓宽销路,去年7月开始,她做起了直播带货,到现在攒下了2000多名粉丝。
杨文丽
刚开始的时候,每天晚上,她穿上民族服饰,通过手机在镜头面前直播,一天3场,一场2小时。直播下来,杨文丽嗓子哑了,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一口。但直播效果却不错,粉丝们都很喜欢她穿的苗绣服饰,纷纷询问她衣服上的花是如何绣的。
最好的一场直播,杨文丽卖出了12套苗绣服装,平均一套2000元,加上直播间还卖绣包、手工艺品等,一晚上交易额能达8万元。
“一场直播卖8万,换做以前想都不敢想,这都是搭上了直播电商的顺风车。”杨文丽笑着说。
绣娘杨玉红直播
直播让杨文丽的苗绣服装卖到了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在她看来,直播让自家的苗绣产品走出了贵州,走向了全国。
为将民族文化做成产业,杨文丽在扶贫车间倾注了很多心血。她通过互联网学习服装设计、剪裁,创新制作工艺,不仅生产传统的苗族服饰,也不断研发融入苗绣元素的旗袍、西装。现如今,服装已经生产出来并开始销售。
“前段时间,一名从杭州过来旅游的游客,看上了我这里一款用苗族元素修饰的衬衫,觉得很不错,便订制了2000件作为员工的工作服。”杨文丽说。
扶贫车间
杨玉红从去年5月便开始在扶贫车间上班,起初只能拿到1800元的收入,后来,随着她刺绣技术越来越熟练,现在一个月工资能有5000元。
车间里,她总是最早来,最晚走。勤奋、好学是杨玉红给杨文丽的印象。
27岁的张应是扶贫车间里的缝纫工,在车间工作两年。没来车间上班之前,她在家带孩子,没有经济收入。后来,夫妻俩把小孩送到附近的镇上读书后,她便有了在家附近找工作的念头。
“孩子周一送学校,周五接回家。我的空闲时间一下子多了,想找个班上。”张应说。
后来,她便在车间上班,现如今,一个月有3500元的工资。张应说:“在这上班离家近,照顾小孩老人也方便。”
扶贫车间,绣娘们正在忙碌着
扶贫车间的发展如今已经步上正轨,杨文丽有着清晰的打算,她打算过段时间拍摄短视频故事展示民族服饰,扩大化屋苗绣的知名度。600万订单是她今年的目标。
“数字乡村”,为乡村振兴赋能。截至2020年底,黔西市共建设3392个通信基站,其中开通31个5G站点,建设4G基站2522个,4G网络覆盖率达100%,全县3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覆盖率达100%,行政村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