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李思瑾)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
今年6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国全面启动。主题教育的开展,贵州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入了解民情、为民纾困的道路上更加有了前行的方向和力量。
7月17日,贵州省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本网记者 吴蔚 摄
强根固本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这是贵州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充分体现。”贵州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长汪建初认为,各级党组织要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认真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向深入,进一步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9月,贵州省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第一批主题教育积累的有益经验基础上,坚持主题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主题、终身课题。
一直以来,贵州各级党组织都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加强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的能力,涵养出了全省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时间回溯到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从1998年底到2000年底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贵州省成为全国第一批开展“三讲”教育的省份。两年后,贵州又在“三讲”集中教育试点乡镇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乡镇和县(市)部门为重点,并逐步扩大到村一级班子和部门驻乡镇单位。
2014年2月,贵州成立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小组”,统筹全省学习、培训、研究和宣传工作。连续开展集中培训,党的十八代以来分级轮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6.1万余人次,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带头上讲台作辅导,带动各级领导干部讲课辅导6700余次。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再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贵州各级党委结合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督促解决“四风”方面突出问题,推动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不断转变作风。在学习教育活动过程中,产生了省直机关学习型党组织、遵义市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毕节发展型党组织、铜仁市“民心党建”等党组织建设的几种模式。
讲习员正在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村民讲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遵义市红花岗区委宣传部供图
从严治党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在经济增速高于全国、高于西部的引领下,贵州经济总量持续稳步攀升。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878.59亿元,2015年首次突破万亿元。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4806.45亿元,是2012年的2.2倍,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贵州的高速高质发展,得益于党的领导。而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
在此过程中,贵州省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工作目标、岗位责任、正向激励、负向约束)”从严管理干部机制,切实把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着力建设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新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项规定》《贵州省党员干部政治纪律“十严禁”》《党员干部作风“十不准”》等制度的印发及实施,贵州不断扎紧制度之“笼”,简洁明了的“十严禁”“十不准”也成为贵州省党员干部广泛知晓、不可触碰的纪律“红线”,也是全省整治作风问题的铁规禁令。
2016年,《关于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试行)》的制定,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构建“清”“亲”政商关系,深化公务用车改革等等,制度“铁笼”越扎越紧,保护整片“森林”生态健康。
据省纪委、省统计局每年开展的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民意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社会公众对党员干部作风的满意度评价呈逐年上升趋势。
优良党风政风,更能凝聚党心民心,其良性示范也带动起社风民风移风易俗、除弊布新。奢靡浪费、请托送礼、打牌赌博等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得到转变,社风民风也愈发向上向善。
三年前,为遏制村民滥办酒席陋习,天柱县渡马镇甘溪寨建起了“合约食堂”,约定办酒标准、办酒形式的集中办酒模式,以达到遏制滥办酒席之目的。随后,天柱县不少村寨纷纷效仿,也建起了“合约食堂”,并在“合约食堂”严禁办酒的基础上延伸功能,把“合约食堂”办成农家乐、乡村旅游接待中心、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乡村振兴也如火如荼开展了起来。
罗甸县沫阳镇麻怀联村党总支书记邓迎香在罗甸县麻怀宣讲十九大会议精神。肖家云 摄
党建扶贫汇聚攻坚磅礴力量
“今非昔比!”黔东南州黎平县孟彦镇党委书记唐大才用四个字来形容八柳村的变化。三年前的八柳村,村干部几乎全在外务工,组织涣散,不仅乡党委政府通知开会找不到人,群众办事更是见不到村干部人影。
乡村要发展,基层党建不容忽视。2016年年底,八柳村致富能人刘定朝放弃在外经营的生意,回乡担任党支部书记,配齐配强八柳村两委班子后,选定了绿壳蛋鸡养殖产业。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八柳村不仅实现了公司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贫困户等多方面利益联结,还成为附近村落发展绿壳蛋鸡养殖的育种基地和培训基地。
——八柳村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组织等环节加大党组织力度,恰好应证了“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这句话,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贵州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全面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和各级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层层签订“军令状”,积极构建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良性互动,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农村党建扶贫工作大格局,同时把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坚持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责任、项目、资金“三个捆绑”,真正把单位优势资源用到精准帮扶对象上。近五年来。共分批选派近20万名干部到基层攻坚拔寨。
图为六盘水市钟山区海嘎村驻村干部杨波(中)与村民召开院坝会。邓刚 摄
在全省脱贫攻坚战场上,涌现出一大批党员先锋和先进典型,贵州推出“一辈子一条渠”的老支书黄大发、凿出一条脱贫出路的“当代女愚公”邓迎香、“不脱贫不下山”八年坚守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杨波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一批脱贫攻坚“英雄群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如今,贵州全省上下正以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攻坚克难,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编辑:邵梦洋